尗又 发表于 2010-11-14 15:15


五、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除了在企业全职工作了三年,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美国度过的。尽管我一直供职于一所大学,但是我在伯克利、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伦敦帝国学院做过整学期的访问学者,而且还对全世界无数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过短期访问。因此,将我40余年的经历与中国读者分享大概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然,美国大学的种类很多,我将主要讨论研究型大学。一些非常优秀的纯教学院校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如马萨诸塞州威廉姆镇的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和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斯沃特穆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最后,下面写的都是我的个人经历,请不要当作普遍情况或者真理。

在一流大学晋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第一,成为一名伟大的教师(仅仅优秀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你能够在教授常见本科课程(比如基础经济学、基础物理、计算机入门等课程)的时候发挥创造性和组织能力。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从学术水平上讲,一个系里能够教这种课的老师很多,你必须表现出超常的教学和创造力。另外,学校里选课人数众多的本科课程其实很少。我在哈佛待了40多年,经常看到非常优秀甚至近乎伟大的老师没有拿到终身职位,不得不离开哈佛。(美国大学盛行一种制度,即所谓的"七年试用期",在这七年里,你要么拿到终身职位,要么走人。不遵守这"七年试用期"的学校会被列入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黑名单。)

另外一个晋级的途径,当然就是搞研究了。教学基本上只是一个本地行为,而研究则是世界性的。对学校来说,一流的研究工作的"性价比"比教学要高得多,因此学校更看重研究。然而在一流大学里,你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比如在哈佛,在决定你是否能够拿到终身教职的时候,学校会特意把你与世界上同领域的权威放在一起比较。

我是在1965年拿到哈佛的终身教授职位的,那之后的30年里,我们系没有授予任何一位系统科学领域的年轻教授终身职位。尽管哈佛校长和各系主任绝对不敢承认,我早早就意识到而且不断地教导年轻同事们:"哈佛付你钱是为了让你维护并不断提高它的世界声誉的,别的都是次要的。" 因此黄金法则一:尽早建立你的国际学术声誉。

为了搞研究,你必须有经费、有学生。实际上,如果没有经费,你根本不可能供得起学生。在美国,尽管有各类奖学金,大多数研究生还都依靠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着。一般一个研究生一年要花掉导师五万美元。如果你的组里一直保持五到六个研究生的话,你每年最低必须保证25万美元左右的预算,而你必须和全美国的同领域科学家们竞争来争取这些经费。你不用指望研究生的头两年能有什么回报,博士生只有到了第三年第四年才开始出成绩,所以导师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是做出了很大投资的。我认识不少同事,跟我发誓赌咒再也不招中国学生了,因为他们来一两年就跑掉了,要么转去一个更好的学校,要么有了别的什么机会。不错,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从法律角度看,学生没有义务必须读完博士,但是从道德角度讲,导师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钱,你应该肩负起你的责任。然而,并不是所有中国学生都意识到这一点,这种行为对于后来想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来说等于是过河拆桥。

还有,一个一线大学教授至少要花25%的工作时间在编写基金申请书、准备研究报告和撰写论文上。因此黄金法则二:擅长写作和演讲,了解什么是最前沿的课题,也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当然了,如果你能开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能够说服全世界这就是最前沿的,那就更棒了,所谓"英雄造时事"。)

黄金法则一和黄金法则二意味着你必须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谁。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学术会议上好好介绍你的研究。很多科学家以为搞科研是最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写论文和做报告不那么重要。但是实际上,除非你提出了相对论或者搞定了人类基因图谱,你的研究要跟成千上万和你一样聪明的人竞争。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有个好想法,写篇好文章和给个好报告是三项独立的而且同等重要的工作。每一项工作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都是完全不同的。要想做个好报告,仅仅从论文里复制拷贝制作一套PPT是远远不够的,对着论文照本宣科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本来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做的报告惨不忍睹,令人不忍卒听。实际上,一个好的报告应该能够让一般听众听懂,同时又给专家同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统计数据表明,一篇普通的发表了的科技论文的读者只有5位,其中还包括了论文的编辑和审稿人。但是,一次优秀的讲座的听众可能多达数十人、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大多数听众一个月后大概都不记得你讲座的具体内容了,但是多年以后他们可能还会记得,你的那次讲座非常成功。这种针对听众的讲座能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目前,各种政府基金管理机构的官员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主要就是为了了解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发现那些值得资助的人。你给报告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就坐在听众中间。那么,让你的报告清晰易懂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然而,我还是不断地碰到很多研究出色的科学家在做报告的时候完全无视听众的存在,报告晦涩难懂,让人觉得他非常傲慢无礼。我年轻的时候,如果听不懂别人的报告,就怪自己无知;现在,如果我听不懂一个人在说些什么,我就怪那个作报告的人。让报告清楚明白、不浪费我的时间是他的责任。我的座右铭是"完全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特定时间内适当地明白任何事情。"

多年以来,投身学术研究意味着接受一种较为贫穷的生活方式,因为学校的工资低于工商业界,但是至少在科学技术领域,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为工业界做咨询可以大大增加你的收入,但是做咨询的真正好处在于你处理的是一些实际问题,你经常会受到这些实际问题的启发,转向新的研究方向。而且你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会有一支"拉拉队"自动为你欢呼加油。你根本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说服别人你的工作很重要。你也不会钻牛角尖,在一些没人感兴趣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意识到咨询的这一好处,允许教授每周一天时间用于咨询工作。就我而言,我在整个学术生涯中都不断地从事咨询工作,而且我敢说我所有绝妙的研究想法都来源于某项咨询工作,尽管一开始的时候,我对这项咨询项目所知甚少。合适的咨询工作会创造"三赢"的局面:客户赢、学校赢、你也赢。

投身科研的另外一个次要好处是你可以借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周游五湖四海。商业界的人出差,时间都很紧,基本上来去匆匆,没什么休闲的机会。但是研究人员出差,会前会后都能找出观光的时间来。比起旅行的全部费用,你自费的部分是很少的。有本旅游手册叫做《有生之年必去的1000个地方》,我在40余年的学术生涯里,已经和我太太去了这1000个地方中的230个,还不算很多这本书没有列出来的地方。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走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旅行能够让你增长见识,而且在学术界你会和很多第一次见面的国际同行交上朋友,因为你们的研究兴趣相投,所以能够一见如故。他们是你最好的导游。(有一次,我让我的一个中国研究生招待一位南美同行,她回来以后非常兴奋,告诉我说这个陌生人竟然能够理解她的博士论文研究中的种种精妙之处,尽管他们来自两个隔着千山万水的不同国家,年龄相差很多而且以前从未谋面。)

至于研究的乐趣嘛,当你在数个月的艰苦工作后第一次有了不错的发现,你会陷入几秒钟的狂喜----全世界你是唯一一个认识这个真理的人。这样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彻夜难眠,有时候甚至会高兴到胃疼的地步。我没有在商业界待过,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但是我想这种发现的喜悦大概不亚于赢得一个大订单或者在股市大有斩获。要是我一年能享受一次这样的喜悦,我就很满足了。一个人回顾他的学术生涯,审查他一生撰写发表的所有文章,也许只有 10%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这和旅行很相似。你很高兴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只有几个地方让你终身难忘。

最好的一点是,搞研究的人时间比较自由,基本上你可以自行安排。你是你自己的老板。和普通商业界人士比起来,除了申请经费,你不得不做的无聊重复的工作要少很多。你可以在你真心喜欢的工作上投入差不多50%的时间和精力。我一直告诫我的学生,如果你50%的时间喜欢你正在做的工作,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工作!因为你喜欢你的工作,所以你会格外刻苦。节假日和平时没有区别。一天工作20个小时、一周工作100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我已经这把年纪了,而且正式退休了,每天醒着的一半以上的时间还花在学术上。

六、一个美国教授的生活(续)

下面,我来谈谈美国教授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因为很多中国学者正在努力攀登美国的学术金字塔,而更多的中国学生渴望得到这样的机会。

1. 终身教授。

在中国这意味着终身职位或者铁饭碗。在美国,这意味着无论你持何种政见,无论你对各种社会问题持何种态度,除非你所在的院系被解散,或者你犯下重罪,否则你将终身不会被解聘。如果你胸无大志,只想在余生(被评上终身教授后)当一个普通的老师,那么你也可以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像被人轻蔑地说成的那样,"退休或者睡大觉了"。有相当一部分美国大学里的一小部分教授属于这一类。这样做也无可非议,因为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但是,在一流大学或者渴望进入一流行列的大学中,院长和(或)系主任是无法容忍这种现象存在的。你被评为终身教授的原因在于,学校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你所做的贡献远超过常规的教学工作。学校期待你能申请到外部科研经费资助几个研究生,或者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为系里增光,或者开设全校范围的通选课,成为一名极富创造力的教师,或者擅长并热爱大学的行政工作。如果这几点你全都做不到,那么教务处有许多非正式的手段让你的日子不好过,最后为了自尊你不得不辞职。

2. 申请科研基金经费。

以我40年的经验而言,申请基金的竞争是相当公平的。如果申请书写得不够吸引人,研究计划不够严谨,"大牛"与无名小卒一样会轻易地被拒掉。绝大多数项目评审都须经过"同行评议"。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里的项目官员要么是受过高级训练的出色的技术专家,要么是学术休假期间临时服务的科学家,或是决心加入政府的前科学家。国防部的项目官员对基金审批有更多的自主权,尽管如此,他们做决定时也会参考同行评议的意见。他们的存在同样也帮助纠正了同行评议的一些错误。如果不是他们,著名的"卡尔曼滤波器"在1950年代末恐怕就会被"同行评议"毙掉了,最后它其实是受到美国空军的资助。在以后的很多年里,美国空军一直拿这个例子作为证据,要求获得更多经费支持基础研究。

还有些研究项目需大量人员集体协作,针对性和导向性都很强,这样的研究有可能获得大笔基金资助。但是这经常会引发与大学的教学研究宗旨之间的冲突。尽管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学可能会暂时容忍与大项目的冲突,但是大部分名校则会担心这样一来本末倒置了。他们的典型做法是,另外成立相关但是单独的实体专做这个项目,而不让其成为学校整体的一部分。大学里的教授们可以担任该研究所的顾问或者兼职研究员,但不能担任所长或者进入管理层。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它是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跟国防有关的需求而设立的。

大学教授的学术研究也可能获得工业界的资助,但是这类资助仅占大学经费的一小部分。原因之一是工业界非常重视保守研究机密,排他性较强,而大学则提倡学术开放和出版自由。令大学头疼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研究者和私有企业之间经济利益的纠葛。因此,尽管教授可以有偿担任企业顾问,按照每周一天的标准为企业工作,然而,学校通常规定教授不能担任企业管理层的职位。大体上来说,在像哈佛这样的大学,教授的行为应该像"凯撒的妻子"一样,无懈可击,远离任何可能的利益纠纷。清白的名声和声誉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教授也是如此。

3. 支付研究生和院系开支的费用。

美国几乎所有研究生的费用都是教授们支付的,至少科技领域是如此。每个研究生每年至少要花费大约5万到6万美元,有时在学生入学头两年,学校会设立奖学金或者助教岗位来资助学生。但是两年之后,教授需要挑起所有的担子。此外,院系还另外向教授们征收人头费来支付一般办公用品、电话费、秘书工资等等。因此,即使你没有带研究生,你也需要间接承担系里的一般费用(我知道一些教授必须自己买粉笔的例子) 。

4. 教学工作和教科书的编写。

如果你极擅长教学,又能写出优秀的教科书,那么即使不做研究,你也能在一所一流的大学生存下去。保罗•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位获得者,以撰写了出版史上最受欢迎的教科书而闻名,据称该书的印刷量仅次于《圣经》。该书历经无数次再版,事实上,当萨缪尔森已经老得懒得再更新的时候,就由继任者更新再版。为了交所得税,萨缪尔森还得专门成立一个信托机构来处理这本教科书带来的版税,多么成功的作者啊!冒着自吹自擂的风险,我想说其实我也是系统控制科学领域最佳畅销书的合著者(1969年我拿到终身教授职位后)。40年来,尽管该书没有再版,仍然每年都能卖掉几百册,中文版和俄文版的销售量则不详。

5. 担任行政职位。

美国大学里尽管每个人都是她/他自己的老板,但是研究机构仍然需要行政管理以保证平稳运行。与职权明晰的商业及政府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教授都是终身制的,不会被开除。他们也不听不是教授出身的行政领导的指挥。因而,在大学里被聘为终身教授之后的另一条升迁之路就是走向行政岗位,这条道路的尽头是最终成为大学校长。出身是教授,发表过论文,就意味着你懂得"教授的游戏规则"。你的话会更有说服力。最后,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良好的社交能有助于做成事情。跟拥有聪明的头脑一样,擅长这类管理技能的人也很受欢迎,会受到学校鼓励。

简而言之,得到终身教授的职位仅仅是学者生涯的第一步。而压力则会一直与你相伴,直到退休,甚至退休之后。即使没有别的压力,仅仅你的自尊心就足以鞭策你奋斗不止。毕竟,没有人想被贴上"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标签。学术界流行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你的最高水平就是最近一篇论文", "像爬抹了油的竹竿一样,为了待在原位你必须不停地往上爬,许多人都想拉你下来,因为他们都想要超过你。"普通大学教授的日子绝对不是玫瑰花铺就的。美国教授的日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舒坦。

(完)

尗又 发表于 2010-11-17 09:57

尗又 发表于 2010-11-14 15: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五、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除了在企业全职工作了三年,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美国度过的。尽管我一 ...

10年11月17日

上海高层大火夺去了53人的生命。很多人把这件事归结到天朝举办一次盛会或者发生一些大事就会随之而来一场灾难。
这纯粹是扯。也不想想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发生的概率是多少。但是面对灾难能够及时挽回的损失的比率的确比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低太多太多了。

离我家几个街区有一家宾馆,前几年发生一次火灾。
一个日本妈妈带孩子住店。
火灾发生后她第一时间把孩子领到卫生间,把被单撕碎堵住门缝,每隔几分钟泼一次水。
同时用湿毛巾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呼吸,一直坚持到救援。

虽然同样的方式用在上海失火公寓这种高层时可能也无力回天,但是他们的意识还是相当值得学习的。头脑清醒,训练有素。
既然郭嘉在义务教育中木有系统的教学,咱要学会自救。

以后住宾馆,别先去看电视有没有翡翠台外文台神马的,先看看求生通道的位置,自己对自己负起责任先。

殷勤青鸟 发表于 2010-11-17 21:59

我认真的排ls的每一个字!!!

江户的花妖 发表于 2010-11-18 08:51

尗又 发表于 2010-11-17 0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0年11月17日

上海高层大火夺去了53人的生命。很多人把这件事归结到天朝举办一次盛会或者发生一些大事就 ...

LZ竟然连续发了正经的文字!
顶LS~
另外我还想说,进了宾馆也要好好检查一下是否有小强出没啊。。。灭哈哈~

尗又 发表于 2010-11-18 09:00

殷勤青鸟 发表于 2010-11-17 21: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真的排ls的每一个字!!!

          

尗又 于 2010-11-18 09:01:35 补充以下内容

江户的花妖 发表于 2010-11-18 08: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Z竟然连续发了正经的文字!
顶LS~
另外我还想说,进了宾馆也要好好检查一下是否有小强出没啊。 ...

连续。。。。正经。。。。文字。。。。
羞射的挖鼻ing

是啊
小强神马的也是一大患


妖月姬 发表于 2010-11-18 12:19

回复 236 # 尗又 的帖子

寝室里小蟑螂什么的肆虐,我已经很淡定了= =
桌上放一本圣经,拍小蟑螂各种方便

尗又 发表于 2010-11-18 12:20

妖月姬 发表于 2010-11-18 12: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236 # 尗又 的帖子

寝室里小蟑螂什么的肆虐,我已经很淡定了= =


。。。。。。。。。。。。。。。。。。。


各种羡慕嫉妒恨!


我不怕老鼠不怕蛇。。。
但是再小的虫也怕

妖月姬 发表于 2010-11-18 12:26

回复 238 # 尗又 的帖子

哦哦这也是萌点啊!!
话说我们寝的小蟑螂很嚣张,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敢公然在桌面横行

尗又 发表于 2010-11-18 12:29

妖月姬 发表于 2010-11-18 12: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238 # 尗又 的帖子

哦哦这也是萌点啊!!


才不萌。。好可怕。。。


话说我身边都是怕蛇的多
怕虫的少

喂神马

妖月姬 发表于 2010-11-18 12:42

回复 240 # 尗又 的帖子

大概,也许, 虫虫比较容易消灭……什么的?
突然想到了“看到虫子会大声尖叫的小女生”的形象
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查看完整版本: 【崖大叔猥琐花园】个人日志+水楼!欢迎找我聊天(捂脸) (2011-04-20更新于 89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