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常常聊到重量的時候都要換算一下
5 K; C k K7 e& Z, i5 H7 R# a1 a4 @+ f所以找到資料就順便貼出來....
% L4 L9 @3 [, K
7 i0 x* ?# Q1 Q! i. V" h在台灣說的一斤 , 不是指1kg , 而是一台斤
0 s8 r) @5 f* [# r( U4 Y) c5 K7 K$ E一直到現在去菜市場買菜也都是算台斤的, K' h5 ?: b1 _3 B
郵件的話是算公斤....
, X6 r, e# N3 b+ {7 f$ @7 l2 d1 w2 d
真麻煩
: P l& H8 A$ }; @4 B$ {0 f3 G' r* d2 }% \* j
(轉貼). s9 n7 D* r3 J( c" j
台斤和市斤
7 [) m) G, X) r9 k5 u! j; B' u0 }' S/ Q' ?. p( }
張之傑
4 \( E6 j3 L5 R" s) J
! Q; z) F9 |- G1 }+ a 在台灣買東西,1斤是600公克;到大陸買東西,一斤是500公克。有位來訪的大陸朋友說:「你們連『斤』都有自己的一套,怪不得有人想搞DL了。」( c- x4 I: [: T; _! j! a
$ [0 i$ B# Y/ p: J
這位大陸朋友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謂的台斤,其實就是清朝時全國各地所使用的「斤」。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人推行公制,但台人仍然沿襲自己的習慣,繼續使用舊有的度量衡。當中國大陸也不再使用清朝的舊制時,台灣使用的舊制度量衡,就自然而然成為所謂的「台制」了。: @/ k4 q7 i) D- z: _3 U7 K/ u& n7 W
$ e# p. a% g( g$ i) G 中國固有的度量衡,長度全都採用十進位,如:10分是1寸、10寸是1尺、10尺是1丈。重量的情形較為怪異:1石是120斤、1斤是16兩、1 兩是10錢、1錢是10釐。換句話說,石和斤間採十二進位,斤和兩間採十六進位,而兩、錢、釐間又採用十進位。還好,現在已甚少使用「石」這個單位,否則換算起來就更麻煩了。5 E2 {- P; s: Z) d5 C6 |2 f
0 ~, D- B1 j ?& G4 K# b2 A- ]1 ^ 中國幅員廣大,各地使用的度量衡難免有些出入。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農工商部頒布度量衡統一標準,規定1尺等於32公分,1斤等於596.8克。因此,以600公克為1台斤,不過是個便利計算的近似值,並不是真正的1斤。
9 @$ S! K% P+ _4 o9 v
/ {. R: k9 L) ~7 P5 P( l 民國成立後,有識之士主張採用公制,中國固有的度量衡和國際不能接軌,換算起來極不方便,但由於政局不穩,一直沒能實現。民國十六年(1927 年)國民政府成立,隨即成立「度量衡標準委員會」,研究實施公制的可行性。當時有人建議採用激進的做法,最後採納了徐善夫、吳承洛的折衷方案:在實施公制之前,先實施「市用制」作為過渡,也就是1公尺等於3市尺、1公斤等於2市斤。市用制的數值和舊制相近,和公制間又有簡單的比例,民國十七年公布後,漸漸普及開來。當時台灣還沒光復,不可能實行市用制,這就是台灣和大陸度量衡不一致的原因。
) M& o6 t& {% Q0 l+ r/ S
! k3 P2 D$ G- o( Q& r; @! v 市用制的1市尺,等於舊制的1.1尺;1市斤,則等於舊制的0.83斤,都相當接近。這還不說,市用制和英制也湊合得起來,兩相換算,1市尺等於1.09呎,1市斤等於1.1磅,對於習慣了「差不多」的中國人來說,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設想。
: I9 T6 I( U p2 x! g4 |8 P, J( s, \/ ^2 `8 Q+ P4 J/ Z, Y
中國的度量衡,從戰國到東漢基本上變化不大,這六、七百年間,1尺在23公分上下、1斤在250公克上下。《三國演義》上說,關公身長九尺、張飛八尺、劉備七尺半,換算起來分別是201公分、184公分、172.5公分,並不離譜。7 q U5 E" I7 p3 o! h4 x0 r
( c. R: z. Q0 U t. O9 `2 B 然而,到了魏晉南北朝,度量衡的數值開始增大,主要是天下大亂,兩百多年間,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競相增大度量衡,便於聚斂。舉例來說,將斤增大,收的糧賦就可增多,老百姓繳交的數額不變,實質上卻變多了。: N. G6 R9 k1 [3 T2 y& U3 j) i
5 ?+ Z( L5 o7 H, o9 X 隋、唐統一時,1尺增加到30公分左右,1斤增加到600公克左右,此後又固定下來,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因此以唐、宋、元、明、清為背景的小說,如果再說某某人身長八尺、九尺,就未免太離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