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大叔 发表于 2008-2-21 17:32

嗯嗯~
反正太干了……
無法下嚥啊 ~~~~

啦啦啦明天要濕濕的(……)
去泡溫泉 ~~~

薇兒 发表于 2008-2-22 11:15

我覺得看起來比較像沙淇瑪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4/Sachima.jpg/300px-Sachima.jpg


沙淇瑪是一種由西域傳進的食物,現在會叫沙淇瑪是翻譯音,原先叫做薩其馬。


薩其馬帶有蛋香及光澤感,曾是滿族的重要供品



  香甜酥軟的薩其瑪,曾是許多五六年級生的童年回憶,卻鮮少人知道,這種點心源於中國東北,是滿族人的著名糕點。

  過去在北京,薩其瑪又稱「賽利馬」或「沙其瑪」,都是由滿州話直接音譯而來,在滿語中,是「麵糕」的意思,在漢語中,稱做「金絲糕」,是滿族人十分喜愛的一種甜點,經過滿清統治中國二百多年後,這種點心已成為中國人最熟知的甜點之一。




  據說,薩其瑪是由一位滿族的薩姓將軍的家廚發明的, 這個薩將軍十分愛吃甜食,又愛騎馬打獵,常要求廚子變化不同的甜點,但是日子久了,難免有些會重複,弄得廚子不勝其煩,有一天,將軍又在發脾氣,說沒有新的甜點可以吃,廚子口中嘟噥著,就隨便將一些原有的碎麵塊堆進炸鍋裡,沒想到炸成了酥脆的餅塊,廚子便隨便將這些餅塊用糖蜜沾結起來,切成方塊就送去給將軍吃了。




  因為是隨便做的甜點,廚子拿給正在騎馬的將軍後,就低著頭跑了,嘴裡還一直嘀咕著:「殺那個騎馬的!」沒想到將軍吃了之後,大為讚賞,把廚子叫住問點心 的名字,廚子心中正犯嘀咕,被將軍一叫,慌忙地回答:「殺騎馬的!」將軍聽成「薩其瑪」,於是這個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後來,吃起來香甜鬆軟的薩其瑪還成為清代關外三陵祭祀時的供品之一。流傳到民間之後,由於口味獨特,成為十分受大眾歡迎的一種甜食。此外,如果將薩其瑪表面鋪上一層染成紅色的綿白糖,則成為另一種「芙蓉糕」。



  另有一說,因為舊時北京的點心鋪中,「滿州餑餑鋪」或是「南果鋪」在門口都會掛上寫著「滿漢餑餑」的布幌,在這些地方可以買到口味相當不錯的薩其瑪,由於餑餑是滿族人的主要食品,滿族「搓條餑餑」的做法和現今的薩其瑪有些相似,所以有人認為搓條餑餑就是薩其瑪的前身。




  搓條餑餑是用蒸熟的米飯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覆打成麵糰後,沾上黃豆粉搓拉成條狀,再油炸而成,在過去是滿族人很重要的供品之一,所以又稱為「打糕穆丹條子」,後來,有人用白糖代替炒熟的黃豆粉,以「糖纏」的方式將條狀的餑餑沾合成塊,才更名為「薩其瑪」。


[*]另一個傳說是有一位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翁,想創作一種新的點心,而且被另一種甜點蛋散中得到了靈感,起初並沒有為這道點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場賣。可是因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門口避雨。不料那戶人家的主人騎著馬回來,並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點心籮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報銷了。後來老翁再做一次同樣的點心去賣,結果大受歡迎,那時有人問到這個點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殺騎馬」,最後人們將名字雅化成「薩其馬」。[*]另一種較有根據的故事是在當年努爾哈赤遠征時,見到一名叫「薩其馬」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點心,那種點心味道好,而且能長時間不變質,適合帶去行軍打杖。當努爾哈赤品嚐就便大力讚賞,並把這種食物名命成「薩其馬」。[*]沙琪馬源自回族。相傳乾隆皇帝入新疆,親自品嘗此糕點後,驚歎其鬆軟可口、味美清香而將其引入中原,並御賜「大救駕」美名。[*]而最可靠的說法是「薩其馬」是滿語的音譯,在滿語裡,「薩其」是「薩是非」、「馬拉本壁」的縮音,擁有「切」的意思,是因為「薩其馬」屬於一種「切糕」,再加上「碼」的工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此詞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御制增訂清文鑒》。在滿文字典中,薩其馬是由胡麻及砂糖製成的一種砂糖果子(漢語稱為金絲糕)。由於當時找不到漢語代稱,便直接將滿語音譯,所以亦會出現「沙其馬」、「賽其馬」等等的稱呼。薩其馬以其鬆軟香甜、入口即化的優點,贏得人們的喜愛。滿洲入關後,薩其馬在北京開始流行,時至今日,薩其馬作為滿族餑餑的美味,已經從北方傳遍了全中國。但當中熱量較高(脂肪含量約54%或一件約200卡路里)。縱然薩其馬味美可口,但仍應盡量少吃而為健康著想。




[ 本帖最后由 薇兒 于 2008-2-22 11:24 编辑 ]

rikka118 发表于 2008-5-25 11:58

好久没吃萨其马了
18+啊……遥远啊~~~

cloversly 发表于 2008-8-2 22:48

sayaka_adam 发表于 2008-11-13 02:50

-。- 很不幸的,这个游戏我玩过米有H的版本的。。。

恨。。。。。。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Handle with care(紅磨坊)遊戲截圖